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海归的困惑:当副总裁还是自己创业?
|
作者:蓝蓝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 20:15: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日前,在第七届留交会举行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论坛”上,记者发现不少“海归”对回国创业充满憧憬,但困惑也不少。记者现场记录了几张面孔。
1号人物:先学管理再谈创业——广州某医药公司总经理卢智俊 卢智俊是国内较早的一批留学生。这位湖北小伙14岁便上大学,18岁在武汉大学病毒学系读硕士,25岁获北京师范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留学,29岁时已取得免疫与微生物学系博士后学位。今年40岁的卢智俊是广州某医药公司总经理。由于自己早早上了大学,经历与一般的中国学生不同,所以当1994年底卢智俊雄心勃勃地回国时,是朝着创业的目标而来的。但当时他发现很多环境没有自己想象的好,“并没有什么优越感”的卢智俊只好定下心来先学学在国内运营一家公司的知识。 “前些年,不少在外留学的人容易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放不下身架去学东西。”卢智俊认为,对自己有自信是好的,但要多了解国内的情况,毕竟在外留学好几年,不先去学习、适应国内的管理模式很难成功。当年卢智俊回国后,虽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企业家,但还是先在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大半年的总经理助理,他称其为“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要做好企业,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此外,创业环境也是重点。与记者交谈时卢智俊大叹,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回国的留学生只能独来独往,不少留学生回国后找不到创业门路,转了一圈又出去了。卢智俊由此意识到,必须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搭一座桥梁!于是他和一些回国的留学生参考当时国内外的一些做法成立了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并在1998年策划召开了首届留交会,近几年国家和各地都为留学生创业提供很多优惠。卢智俊表示,这无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找一个适合自己创业的小环境也非常重要。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拿到博士后学位后,卢智俊在美国一家大医药企业找到很好的工作,但不久,他在与广州一家制药厂洽谈后,感觉到广州的商业氛围浓厚,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具有最广泛、强大的民间资本,是个创业的好地方,于是辞掉美国的工作回国。
2号人物:当副总裁还是自己做老板?——留美博士刘日廷 留美的刘日廷博士在行内算是小有名气。虽然目前他还就读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专攻科技管理与科技产业化,今年3月才毕业,但他不但是双项MBA奖学金获得者,此前还是美国礼来(EliLily)大药厂的博士后科学家(Post-Doctoral Scientist),出国留学前更曾使湖南省的西安杨森产品销售从30万元人民币快速增长到500万元。 留交会期间,刘日廷回国没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则招聘信息:厦门一家诊断试剂公司市场总监的职位空缺。出于对这一行业前景的信心,刘博士前往应聘。“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机遇,可遇不可求。”在面试过程中,由于资历过硬,该公司打算将他聘为副总裁,而不是最初寻求的市场总监,开出的薪金条件是年薪30万元。 绝好的就业机会已经向他招手了,但令他犹豫的是,回国创业是他最大的心愿,副总裁毕竟是“高级打工仔”,这让他难以全心去做即将到手的工作。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论坛”上,面对留学生们纷纷亮出的科研成果,刘日廷提出了以知识创业,即将自己学到的管理理念引进国内,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专门提供科技营销管理知识。该想法一提出,马上得到在场科技园代表的支持和鼓励,这使他进一步增强创业的决心。 刘博士向记者表示,副总裁和自己创业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都具有挑战性。面试的厦门公司是私营企业,很敢用人,副总裁的工作如能大展拳脚去做,不排除将来升为全球CEO的可能;自己创业则风险很大,但相信一旦成功回报也大。不过办咨询企业资金要求很高。说到资金问题,刘博士说:“需要多少资金还没计算出来。现在主要关注国家是否会从政策上支持这种知识创业。”
3号人物:我有专利能否别人投资我创业?——澳大利亚留学生小冯 一位娇小的女孩拿着一张名片找到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投资事物处戴争鸣处长,“戴处长,我有一个专利发明,已经有日本公司有购买意向了,可我想知道这样的一个专利发明是否能争取别人投资自己创业?”说着,这位女孩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的专利发明来。 记者和她攀谈起来。原来女孩姓冯,在澳大利亚读工业设计硕士,此次她带来了她的家用锅炉设计。她非常得意地说,她的设计不但能自动加热,还能自动识别加工方式。虽不是大设计,但实用性强,应该很有市场。 “我把自己的设计看作‘儿子’,把自己的专利卖给别人,那就变成别人的东西了!我来留交会看看有没有别的机会。”小冯似乎还不舍得把自己的“儿子”转手他人,只要有人愿意投资,她有信心自己创办锅炉公司。“我有信心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现在缺的就是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资金缺乏、单打独斗发展慢、过分强调高科技而忽略市场营销,是“海归”创业的三大“致命伤”。广州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智认为,只要技术有特点、产品有市场,不怕没人投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助理张宁认为,长期搞技术,对规划和管理没概念的初学者,找另一半弥补自己缺陷,共同创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