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关村“八举措六体系”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7 8:34:4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2010年5月27至29日,中关村迎来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第147个考察团。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0多位海归人士,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不同领域考察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环境,95%的团员都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有过创业经历和在国内外知名公司工作的经历。 三天的考察活动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受到团员们的欢迎。他们走访了百度、中美奥达、蓝港在线等十几家示范区高科技企业,以及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8家专业园区,与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等创业成功人士交流创业的经验和体会,与活跃在示范区的北京青云创投、软银赛富基金、领航资本等著名风投公司对接项目,参观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出席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和中关村创业形势报告会,中关村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中关村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配套的扶持政策,和各具特色的创业服务,在考察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近半数的考察团成员表达了到中关村创业的意向。 近10年来,到中关村创业的海归人才数量快速增长,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的海归人才超过5万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家海归人才企业注册成立。目前,中关村共有1.2万名海归人才创办了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10年前的20倍和12倍。截止2010年4月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有24家,其中11家为海归人才创办的企业。目前,海归人才创办的企业注册资本累计超过50亿元,吸引了数百亿的境内外资本。海归人才凭借其优秀的专业技术背景,对市场规则的熟悉,国际化程度的优势,以及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在中关村的自主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邓中翰创办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实施“星光中国芯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也于200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朝阳创办的搜狐网,已成为中文互联网的门户网站;李彦宏创办的百度公司,最先研发出互联网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全新的商业模式。 中关村在吸引和扶持人才发展的八大优势 一是金融和科技紧密结合。中关村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六项机制”包括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银政企多方合作、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小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根据企业发展特点,中关村提供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解决方案和配套措施。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天使投资为创业初期急需资金度过“死亡谷”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担保贷款、信用贷款、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等,为企业构建起高效、低成本的贷款通道;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工作,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做强做大。此外,活跃在中关村的创投机构已有100多家,管理的资金规模约100多亿美元,创投机构在中关村的聚集有效地促进了示范区企业的创新、创业。 二是鼓励中关村的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及其高端人才参与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项目,并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配套支持资金,为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拓展平台。2009年,中关村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129项。 三是为助推企业开拓市场,中关村不断深化政府采购试点工作,拓展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空间,率先在全国将政府采购从传统的行政办公类产品扩展到市政设施、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公共安全等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应用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一年多来,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60.6亿元,签约项目357个,拉动总投资162亿元,对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启动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大力吸引和聚集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投资家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整合政策资源向高端人才聚集,激发示范区人才的活力。中组部等单位组织了14家中央企业在中关村集中建设“未来科技城”。财政部、科技部制订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实施办法》,推进股权激励试点,目前已有263家单位参加试点,包括中央属单位113家,市属单位150家。 五是培育了一大批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聚集了包括TD-SCDMA、数字电视、闪联、下一代互联网等众多产业集群,形成了人才发展的集成优势。 六是实施了“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的支持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截至目前,中关村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49家,其中境内创业板上市公司19家,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 七是人才资源密集。中关村拥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8家,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13家,在校大学生4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10万人。 八是中关村一区十园,各大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集聚。如海淀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兴园的生物医药产业,石景山园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中关村2万家高科技企业吸纳了100多万科技人才。 截止2009年底,中关村汇聚各类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1.1万人,硕士学历9.8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5万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1.5万人。自2008年底中央启动千人计划,2009年北京市出台海聚工程,中关村开展高聚工程以来,中关村共有29名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27名,占全国总数的17.6%,位居全国第一。69名中关村人才被认定为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北京市总数的78.4%。这些高端人才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的集聚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力助推了首都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形成吸引海外人才的六大服务体系 中关村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海归人才创业环境,形成了吸引海外人才的六大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工作体系。留学人员创业工作体系由中关村留学人员服务总部负责整体协调工作,在硅谷、华盛顿、东京、伦敦、多伦多等留学人员较为集中的国家设立了5个海外联络处,在各园设有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设立“绿色通道”,特别是推出了“快办单”,使海归人才注册企业的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3个工作日,形成了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在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关系。国家工商总局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了工商管理改革的政策试点。工商总局商标局专门设立了驻中关村办事处,这是全国第一个派驻的商标办事机构。北京市专门设立了中关村示范区工商分局。 二是建立了高效务实创投孵化体系。创投孵化体系由政府支持和引导创建的29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组成,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总面积超过1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3954余家,提供就业机会82981个。 其服务内容主要是采用“创投+孵化”模式,通过减免房租、引入风险资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方式,营造局部优势环境,集中解决共性问题。 三是建立了大学、科学院所资源共享体系。中关村管委会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7所大学,以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为留学人员企业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四是建立了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充分利用政府资金、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了“留学人员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落实了能够有效帮助这些企业迅速成长的担保贷款、“大家抬”、订单抵押、企业授信等金融手段,通过举行大型项目推介活动、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等方式,帮助留学人员创业企业进行项目融资和推介。 五是建立了留学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工作提供了人才培训、人才储备、人才招聘、人才推介、就业指导等职业发展服务。中关村管委会还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共建了中关村海外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中心,搭建了留学人员就业服务平台,开通了海内外互动的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网站,并举办了中关村留学人员网上招聘活动。留学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的开通,为更广泛地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服务,改善中关村企业的人才资源结构,提升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是建立了政府资金支持体系。中关村管委会专门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创业企业资助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创业园房租补贴、对重点留学人员企业成长支持、创业园孵化软环境建设资金支持等不同资金支持形式,为示范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王素娟)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