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高考后”日本留学灰暗一幕

作者:蒋丰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9 12:31:4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中国留学生袁畅最近找到记者。因为什么?因为“学历门”的唐骏!他说:从鲁迅先生笔下的“假洋鬼子”、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克莱登”大学;到今天坊间沸沸扬扬的“学历门”唐骏先生;及至众媒体口诛笔伐的“野鸡大学”……负笈海外的中国学子以及他们所上的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质疑多于关注;尴尬甚于荣光。

  袁畅直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学习能力欠缺或者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不要指望留学在“发达国家”就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或者进入发达国家的重点大学。他说自己毫无贬低中国教育之意,只想说明发达国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绝非浪得虚名!

  从今年4月开始进入东京国际大学读书的袁畅,还发起了一个民间组织——日中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会,希望能够为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做些工作。他满怀激情地给记者讲述了一些经历和想法。听后,记者在感受到“活生生”的同时压抑着自己的感慨,还是让他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吧——

  近来,我接触了中国一些咨询留学日本具体事项的“高考后”(为行文方便,将高考后的学生简称为“高考后”,以下皆同)。看到考了350分以内的“高考后”,我就会劝他“复读”,因为这样的“分数”证明他根本不具备读大学的能力,本国不能,在外国也不能。很有意思的一个个案是:某学生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高考考了200多分,不仅要求来日本上名校,还要在名校学医,我出于面子考虑,反复地劝这位家长再给孩子一年“机会”,但这位家长觉得我拿大,最后嘲笑我,“袁老师,你知道么?××中介已经答应我了,把我孩子送到日本大学医学部,哈哈哈哈哈!”我面对毫无“常识”的人,只能报以“鼓励”:“恭喜!恭喜!令郎如进了日本大学,敝人会一定想方设法帮他申请到日本各大财团的奖学金。”想起自己初到日本时,一个来自上海的同屋看着我每天紧张兮兮地准备申请资料;准备考试;准备面试……“你瞎忙什么?我来的时候中介跟我说了,花点钱就能进早稻田,老子当场给了他三十万日元,他保证,进不去早稻田至少退我一半!”我暗想:我赌不起啊,他能退我钱,但退不了我时间啊!后来,这位同学只读了两年语言学校回国了,他说,中介说早稻田今年不招中国人。

  随着留学越来越热,选择海外教育的消费者年龄也越来越小,“高考后”一般集中在19岁、20岁的年龄层次,别说“国外”,就连“外地”可能都没怎么去过(除了随父母旅游),缺乏应有的生活常识;缺乏应有的生活技能——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生活能力!前一段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名校拒绝“China One”恐怕也是这个因由,我们中国的“小皇帝”在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是一粥一饭的生活细部还是与人礼尚往来的人际交往常识都疏于学习,疏于注意,负笈海外往往很难进入状态,不说与外国人接送迎往的基本能力,就是与其他同是留学生的本国人相处也极其难堪——这里用“难堪”一词可能有人觉得言过其实,但实际在异域亲身感受到的中国人的形象更是尴尬。

  想我初到日本时,一共15个留学生同住一个“学生宿舍”,我们入住之前所有的装修及至生活用品都是全新的,仅仅一周过后:隔壁墙上因打闹留下的“疮疤”;厨房中堆有一人高的“垃圾”;厕所、卫生间下水处塞满了的毛发……我作为最年长者召集大家开会,布置分工——上海的学生马上提出意见说不愿与天津学生共处一室;广东的学生提出要煲汤,不能与大家一起做饭;河南的学生说要打工,基本不回宿舍,所以打扫等家务事应与他无关……平时嬉笑一起的室友,此时严苛地像极了两国交战的使者——寸土必争!实在无法,扫除、分工等事无疾而终,但大家最终都付出了代价:房东实在不堪混乱,要求全员搬出,要知道在日本找房需要日方担保人;租房需交一笔相当于4个月房租的“头金”——我们所有人又交了相当于一半学费的钱各自排列组合,搬到了不同的地方。

  许多家长并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总是觉得把孩子送到国外去,逼一逼,寄希望于环境会改变孩子。但是,我觉得中国家长赌的太大了,为什么?试想,在赌桌上,无论对方的赌注是什么?你的赌注永远是你的孩子啊!

  前段时间,与埼玉县教育委员会理事长中村先生聊天时,他告诉我,日本政府欢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最好能有一年社会经验的中国学生赴日留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有懵懂的规划,虽然不尽具体,但还有起码的自控能力;相比,“高考后”们大多在日本会迷失自己,许多人觉得打工一小时能赚相当于人民币70、80元钱,很容易买到LV包包、IPAD、IPHONE……还可以夜不归宿,整夜唱歌、上网,再无家长约束……中村先生最后还补充一句:你看看日本各大警署,有多少中国的小留学生被拘留甚至判刑。我相信他说的都是个例,但中国在日本的“高考后”缺乏起码的生活能力、人际关系常识甚至道德底线确是不争的事实。

  我曾经租住过池袋附近的一间公寓,隔壁住着一对天津籍的留学生情侣,两人在日本都是从事“夜工”(通宵的打工),两人几乎每天到凌晨四五点回来。开始,两人回家后音乐放得声音很大,左邻右舍不堪其扰,敲门警告;后来,两人不放音乐了,开始了漫长而又声嘶力竭的男女情事,最后,一位上了年纪的日本邻居忍无可忍报了警,结果警察询问时,两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超时打工、非法打工的情况,纷纷被处以罚款,男生还被遣返回国。个案是具体而微的,但中国人的形象是抽象而难以扭转的。一个人投射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是很难改变的,在国外,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你的国家,你的所作所为将间接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一位来自上海的“高考后”曾这样对我说:那是你们“70后”从小的教育吧,现在谁还管谁啊?管好自己就行了!我当时没再说什么,因为存在这样想法的年轻的学子不在少数,他丢了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脸,更是他父母、他的国家的脸,我不知道这与“70后”、“80后”、“90后”的代际有什么关联,但在日本,求学、求职、生活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烙印能带给你的是便利?尊敬?欣赏?还是什么其他的?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在异域他乡见了本国人,往往佯装出外国人的摸样,满口满脸的外国话,呜呼!赵本山大爷的经典笑话你听过么:脱了马甲我也认识你啊!

  选择在日本留学,要先学会:起床叠被;乘车先下后上;随手关灯;饭前洗手;饭后洗碗;洗完衣服要晾好;上完厕所要冲;洗完澡要擦卫生间;会说“谢谢”么?会说“对不起”么?会说“早上好”么?会给老人让座么?等等等等。这些,都应该思考了。

  袁畅讲到这里收住了,但袁畅所披露的一些现象,还在蔓延着……也许,这些就是产生“唐骏们”的温床。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