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就业结构变化的启示

作者:何德功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4 10:47:0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口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中可以看到某种必然性,也可发现日本存在的不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正在腾飞的中国都是有益的启迪。

  日本真正的战后复兴开始于1950年,当时就业人口为4000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林业和渔业的人口为1500万人。随着经济高度发展,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日益增加,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到2009年从事农林业和渔业的人口只有262万人,不到全盛时期的两成。

  日本从事制造业的人口1964年首次超过从事农林业人口。此后30年间,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成为日本人最大的就业领域。日本的产业重心从纤维纺织服装的轻工业向钢铁、电气机械、汽车等大型重大出口型产业转移,历经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制造业支撑着日本经济的增长,从事制造业的人口的峰值是1992年的1569万人。后来泡沫经济破裂,再加上日元升值造成日本工厂转移到海外,导致国内产业真空化,日本本土制造业人口大幅减少,到2009年仅为峰值的2/3左右。

  与制造业一样,对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土木工程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完善高速公路、大坝、新干线、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容纳了庞大的就业人口,在泡沫经济破裂制造业就业人口减少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扩大就业,加大公共设施投资力度,公共工程费用峰值为1995年度的35万亿日元,从1992年至1999年政府平均每年投入30万亿日元,劳动力从制造业、农林业向土木工程业转移,峰值为1997年685万人。从2001年开始,日本财政困难,维持巨大公共工程费用出现困难,到2009年度,土木工程从业人口比1997年减少20%以上。

  在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就业人口逐渐减少的过程中,支撑日本国内就业的是商业和服务业构成的第三产业,在1996年,日本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达1463万人,超过当年制造业的1445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今后呈日益增加之势,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估计,到2020年,医疗、福利事业就业人数将比2009年增加40%,达851万人,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缺乏第二产业劳动人口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的机制。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继续保持农业的活力是一个难题。日本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向城市转移之后,从事农业的人大多是老头儿、小孩和老太太,农产品自给率只有39%。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无论如何要死保粮食自给率,因此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一系列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科技兴农、让一些优秀人才留乡务农的目的。

  同时,要提高向城市转移的农业人口的质量。日本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大多是在家上完高中、到城里上专门学校或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城市找工作,安居乐业,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很少出现盲流的现象,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做到农业人口有序、高质量地转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否则,盲流的民工永远只能处于城市的下层、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要对技术工人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发展制造业,就要靠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为此要有让技术工人安心工作,刻苦钻研技术的社会环境。日本的技术工人,到了50多岁照样每月可挣50多万日元,与普通白领和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当一辈子蓝领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技术工人也很受尊重,记者在三菱重工业公司的车间里,看到墙上挂着天皇表彰和厚生劳动大臣表彰的技术工人的巨幅画像,他们被三菱重工业公司当成宝贝,给予优厚的待遇。他们是普通技术工人的榜样,让人感到当一个成功的技术工人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出口,日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第三产业,成为饭店和服务公司的正式社员,选择终身从事服务业,有的大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也可以从事服务业,做临时工,维持生活。只要有力,愿意劳动,在日本总能混口饭吃,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日本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护理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福利事业会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在服务业方面,中国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医疗护理方面容纳就业人口同样具有巨大的空间,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