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写书人的烦恼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贯通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30 15:56: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 记得在国内研究生毕业以后,到了某大学去当讲师。时间是80年代末。 恰好是国内出版业刚刚开始改革不久,各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正向“完全企业化”经营的方向转换。在那之前,各出版社出版的书的内容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能出书意味着出人头地,出版社对写书人来说就象上帝那么神圣和缥缈。就冲这一点,我的几位一起读研究生的师兄,毕业的时候抛下了“学问”转行去了出版社当编辑。他们的运气也真不太好,出版社“企业化”之后,出版社为了赚钱,就出卖手头的出版管理特权,那时很流行买“书号”自费出书。编辑们不再为了书的质量发愁,开始为卖书发愁,渐渐由学问人变成了精明的“推销商”,出书的质量每况愈下不说,出版社原先那种神圣的光环也渐渐地消失了。 彼时,大学里的先生们,也恰好开始有了科研成果数量的规定,要上职称就得有成果,科研成果的判断,理、工科比较容易,文科就比较困难了。文科的先生们要想晋升就得写论文、出版书才行。论文不好写、写了也不好发表。一个学科的真正的学术杂志只有那么十几种,权威的杂志只有几种,大部分是月刊、季刊,而全国的大学老师却数以万计,大家削尖脑袋往一条路上挤,真是僧多粥少。关于科研成果的规定就象早年卖肉的的那样,把杂志分了一、二、三级,一级多少分,数量又少,审查又严格,还得对编辑的口味。老实说,太难了!论文不好写,大家就改写书了。虽然出版社也规定了名字越大的出版社级别越高,可好在出版社也在“改革”,有钱有关系就能买到“书号”,级别高的出版社也要吃饭嘛!总算还有逃路。再就是给报纸写的文章也能算“科研成果”,这后路就更宽了一点。 科研成果的数量规定让向来有气节的“先生们”乱了阵脚,病急乱投医,明知不是路,也要硬着头皮闯一闯。不少的老先生抛却“清高”的形象,不惜向往日的门人低头求告,买来书号,将多年教案、添补增删,再加一个时髦动人的名字,配上几幅不相干的“酷画”隆重出笼。或者,纠集一群小辈,分片圈地胡写一通,自任主编,把副主编什么的空出来派给“赞助者”,也就是“有钱出钱”的人。而那么奇怪,这个时候,竟然不仅先生要成果,还有不少行政干部也要“成果”,官老爷们除了手头的权利和钱以外,对臭老九的这点“名声”也大为垂涎,官们除了职位之外顺手还要捞上职称!这大约也是儒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吧!至于参加写书的小辈讲师们,那是“有力出力”的人,一本书里面写上两章,得准备有一章要署别人的名字,搞不好一章的署名还得出让给别人一半,大官手下还有小官,小官手下还有关系户,大家都想挂个名嘛。此外,不少人把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也充作了“学术论文”,更有意思的是有了这样一些例子:老公当上了某小报的主编,专门为自己的老婆开一个专栏,于是老婆“成果累累”;老公是校领导就可以让一直在中专任教的老婆踏进大学当老师,还要认可尊夫人的科研成果,否则,尊夫人一怒,校园变色!真搞不懂大学和中专有没有区别?一时间“教科书教授”、“豆腐块教授”、“挂名教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教授”之类的别号满天飞。早先不明白,为什么一片简单的文章会要两个人写?为什么好多不相干的人会写书?此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如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