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媒体在不断报道“世界看向中国”,留学生最终选择到中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11 15:57:3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日本媒体在不断报道“世界看向中国”,留学生最终选择到中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夏目英男高中毕业后,原本打算去英国留学,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机会让他看到无限的可能性,日本媒体也在不断报道“世界看向中国”,最终,夏目决定到中国上大学。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普遍具有中国背景,像是中日混血、父母在中国工作、或是家人和中国有渊源,纯粹日本背景的留学生并不多见”。


留学生被视为“异类”


日本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的统计显示,2004年日本海外留学生人数约为8.3万人,达到峰值,这一数字在2014年下降到5.3万人。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一项调查指出,日本大学生中渴望长期留学的人数没有明显增长,高中生中呈现下降趋势,“准备费事”“语言不过关”“经济条件不允许”等是日本学生放弃留学的主要原因。


夏目告诉记者,日本年轻人确实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日本经济近年来有所恢复,国内就业市场告别“冰河期”;第二,尽管日本社会福利有下滑趋势,但总体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没有工作的人也能得到一定生活保障,就算仅靠打零工也能维持生计(注:日本打工时薪平均每小时约合人民币46至58元);第三,在日本社会,读研普遍给人“学术路线”的印象,本科毕业找工作更有优势,尤其在讲究年功序列制度的日本公司,额外花费几年时间留学的话,不仅对就职造成影响,也会缩短工龄;第四,日本媒体倾向报道国外的负面信息,民众认为日本才是最安全、最稳定的国家,加上日本人“随大流”的性格,愿意留学的人越来越少。


在夏目看来,有些日本企业不太喜欢留学生,因为他们“思想太活跃”“不太听话”,接受本土教育的学生“更符合国内业务”。按日企传统,不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所有应届生进入职场,都要经过公司长达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符合该企业特色”的人才。实在有必要的话,大企业往往设有“企业派遣留学制度”,公司支付全部费用。综合考虑,日本年轻人也逐渐感觉“留学很不划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环球时报》记者接触的日企高管中,不乏“美国通”“欧洲通”“中国通”,这批人早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远赴世界各个国家留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知识带回日本。现如今,日本社会反而把留学生视为“异类”。夏目介绍留学生在日本的处境时说:“留学生是没有‘随大流’的小众,和本土日本人思维方式不同,没有共同语言。”据夏目观察,随着“宅”文化的盛行,日本年轻人非但不喜欢留学,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政府担忧年轻人不愿“走出去”


日本《钻石周刊》曾刊文表达对日本年轻人不愿出国留学的担忧。文章称,长远看来这种情况将对日本外交和安保方面带来最大影响,因为培养不出“值得他国信赖的友人”。在经济上也是如此,“有无人员交流非常重要”。


在清华读书期间,夏目英男积极参加中日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活动。有一次,他的日本朋友来中国旅行时,对“中国人出门不带钱包”感到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已如此成熟。通过和其他日本精英的交流,夏目发现很多有识之士对日本年轻人不愿“走出去”表示担忧,认为改变迫在眉睫,否则势必阻碍日本未来的发展。


显然日本文部省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转变传统思想。为鼓励日本年轻人出国留学,日本政府和自治团体联手推出多项奖学金。由文部省牵头的“TOBITATE(起飞)”项目旨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民间捐赠为主要渠道,向留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论成绩和语言水平,只要有留学热情的年轻人都可以参加选拔,国家每年向海外输送1000名大学生和500名高中生。


此外,文部省还深入高校组织“报告会”,让学成归来的年轻人分享在国外的经历,吸引更多年轻人出国。受到日本政府态度转变的影响,日本企业对留学生的包容性也有所提升。夏目英男毕业后打算继续留在中国从事教育相关的事业,他坦言说,十几年前的日本的确比中国方便,但现在中国萌发了很多日本闻所未闻的前沿科技,日本年轻人应该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



从留学学会包容


在《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4级的日本学生樋口亚美算是“例外的日本人”,拥有中日两国血统的她年仅23岁,却分别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长期生活,是个典型的“国际人”。她认为,日本年轻人是否喜欢出国留学存在“两极分化”——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能力竞争政府奖学金,比如她周围的朋友几乎都有留学背景;而日本地方学生留学比例较低,这多是经济条件造成的限制。


樋口告诉记者,她独自远赴加拿大读高中时,首次找到身份认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普通的日本女生,不会一句中文,也感觉不到身体里的中国血统。”在全新环境中进行自我介绍,唤醒了她对中国的渴望。在中国上大学时,樋口又有新收获——包容性。“正如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一样,这个世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学会了包容”。


樋口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是个经济发达的岛国,不具备挑战的环境和精神;可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她能找到“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感觉。她认为应该呼吁日本年轻人走出国门,去看看这个世界。樋口在校期间发起中日交流项目Project Abroad,现在她决定休学一年,创办面向日本年轻读者的媒体,Là China,旨在传播炫酷的中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