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留学生的40年|严浩:三十年缔造日本最大CRO企业

作者:严浩 文章来源:东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4 16:26:1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2018-10-4 08:54:15


来源:东方网 作者:孙秀莲 选稿:费一妍



今年初,中国旅日企业家严浩获得日本《财界》杂志社评选的2017年度“经营者奖”,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华人企业家。



图片说明:严浩荣获日本财界杂志经营者奖


始于 1953 年的该奖,每年选出数名有突出贡献的日本经济界、产业界人士。该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一直受到日本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严浩坦言,“将这个奖项颁给我,我认为,这与我的中国背景有关,反映了日本经济产业界都比较重视与中国的交流,而这也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是并行一致的。”



图片说明:严浩接受采访


这位18岁就赴日本公派留学的中国学子,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缔造了日本最大的医药研发专业服务企业(CRO企业),并成为亚洲这一行业的领跑者,他还创建日本中华总商会,用实业回馈中日两国社会。


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启,同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中日从法律上正式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那个年代,适逢中国教育部选拔公派留学生,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1978 年,中日两国政府就派遣留学生事宜达成协议,正式决定互派留学生。


1962年,严浩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边的一个小镇,在那个被“禁锢”的年代,严浩上大学之前没有走出那个小地方。


1979年,年仅16岁的严浩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在天津大学刚学习了半年后,严浩就成为天津大学被选中赴日留学的两名学生之一。


严浩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学校老师找到严浩说,“严浩同志,你被选上去日本留学”,当时的他很是惊讶。


虽然严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能被选上,但能去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留学还是觉得非常兴奋,学校还特意举办了欢送会,一周之后,他启程前往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日语培训。到了东北师范大学他才发现,同他一样被选中的赴日留学生中,90%的同学也没有日语基础,都是从零开始。



图片说明:严浩在留日预备学校上课


结束培训到达北京后,这些学生才知道被分配到日本哪所大学学习。那时候的留学生很少,中国每年公派到日本的留学生一共100人,分到日本各地后,从北海道到九州,每所大学只有几个中国人。


1981年春,作为第二批公派留学生抵达日本,被分到山梨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初到日本时,严浩觉得什么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成田机场看到了玻璃制造的房子;第一次参加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局长举行的冷餐会;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夜晚的东京一片灯火通明。


严浩说,有一件事直到现在他都难忘,第一次坐飞机时,飞机上提供的中餐里有沙拉酱,他不知道如何吃,就问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女同学,那个女同学也不知道,于是他们就把沙拉酱放入口中喝掉了。


与这些相比,更大的冲击是来自于文化。那时,他接触的都是革命歌曲,没几个人知道甲壳虫乐队,用严浩的话来说,“感觉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国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图片说明:严浩与留日预备学校师生合影


新奇归新奇,中日间当时较大的经济发展差异还是让不到20岁的他很难适应,严浩在随笔散文《怀念留学时代的恩师》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境况:对未来深感惘然与不安,对初次接触的计算机科学难以适应。每天除了参加乒乓球队的活动,便是随意找一些书籍来翻翻,敷衍度日。


严浩在文中写道,身为国费留学生,本应立志求学、刻苦钻研,但靠这种观念强迫自己读书,反倒感觉无法阻止自己的惰性。虽说是处在别人感到羡慕的青春大好年华,却每天过着郁闷难解的日子。


就在这时,严浩得到了吉泽正教授的指点,吉泽正将其招入数据解析与质量管理研究室。这位后来成为日本质量管理学界泰斗的伯乐,重新点燃了严浩的学习热情。



图片说明:严浩在留学期间与同学老师合影


1985年严浩本科毕业时,适逢中国开始推行研究生制度,为留学生们打开了在外进一步深造的大门。于是,严浩选择了继续读研,并追随吉泽正教授,从计算机系转到了需要计算机知识但又更实用的统计学专业。


此后,他又考入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日本医学统计领域的权威大桥教授。


缔造日本最大的医药研发专业服务企业


医学统计是数理统计和医学结合的应用性学科,通过科学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现象进行概括和分析,指导医疗卫生实践,是现代医学、尤其是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医学界开始意识到医学统计的重要性,用严格的数据分析来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针对抗癌药。很多企业委托严浩的导师大桥教授做医学统计的项目。


大桥教授没有太多时间,常把项目转包给学生,勤奋的严浩获得了很多机会。起初,他只是为了帮导师忙,顺便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找来一起留学的同学帮忙。随着严浩的团队在这刚刚起步的行业内的名声增大,很多大制药公司主动找上他。


严浩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于是接受合作伙伴的意见,同另外两名中国留学生于1991年一起成立了EPS公司,目的是为以后回国创业积累经验。当时,他还是一个在校读研的博士生。



图片说明:严浩在EPS创业初期与公司员工合影


在那个年代,日本华人的企业还集中在餐饮等传统行业,而严浩成了第一批靠软件技术做生意的华人。创业最初,严浩也没想要把事业做很大,他想着总有一天要回国。但新项目源源而来,要求也不断升级。公司最初的同事都是他的同学,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开始正式招聘,包括很多日本人加盟公司后,严浩才感到作为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决心认真把公司做下去。


自此,严浩在这个行业领域一马平川,1993年,他将公司的业务重心由临床试验软件开发,转向了药品上市前的研发外包。在EPS集团的发展历程中,这一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司至此彻底告别以往打零工状态,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在日本,新药从实验室到问世需要经过10到20年时间。这期间,要经过基础研究、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报批认可、售后调研五个阶段。其中,临床试验是最重要环节,只有获得“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所证明的新药,才能通过审批上市。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成本的原因,很多制药公司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分析证明的部门,于是,一门新兴行业应运而生。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代替制药公司从事“从治疗性试验到审批过程”的企业,这就是所谓的“CRO”——医药品研发业务承包机构。CRO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于美国逐渐兴起,九十年代初在日本还是个新鲜事物,在严浩的带领下,转型的EPS成了日本CRO行业的开拓者。


2001年,创业十年的EPS在日本JASDAQ(创业板)成功上市。作为日本最早从事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外包服务的公司,EPS是这个行业第一个上市的公司。


2006年,EPS实现进一步跨越,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主板)上市,此时的EPS客户已经遍及日本所有的医药企业。



图片说明:严浩在2016年EPS成立25周年大会上发言


如今,EPS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亚洲CRO龙头企业,位居世界CRO前15位之列,与欧美先行者并行。集团旗下拥有30多家子公司,遍布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地,正式员工超过5800人。


通过投资实业回馈中日两国社会


出生在江苏的严浩一直崇拜中国近代史上的江苏籍民族实业家,如出身南通的张謇、出身无锡的荣毅仁等人。在严浩看来,以张謇、荣毅仁为代表的苏商,靠办实业利国利民,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企业家。在这些实业家的榜样下,严浩正通过各种投资等企业行为,在回馈中日两国社会。



图片说明:严浩的座右铭


EPS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01年,当时在上海成立上海日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2008全球金融风暴肆虐之际,很多企业收缩海外战线,严浩却毅然选择在中国扩展业务,投资4500万美元在苏州设立了EPS中国总部―益新(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区域总部,在中国市场启用了与日本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并将其定位为联结中日健康产业的专业商社。


截止2018年,EPS在中国的累计投资超过1亿美元,经过十年的努力,去年益新(中国)实现年1亿美元销售额,为EPS集团贡献了六分之一的全球业绩。


严浩也通过慈善行为回馈祖国,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严浩迅速通过中国驻日使馆等单位以公司名义向灾区捐献1亿日元。



图片说明:严浩与日本中华总商会参与世界华商大会合影


严浩也不忘日本给予他的成长机遇。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他亲率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多名理事和工作人员奔赴灾区慰问,并以公司和个人名义捐献1亿多日元的巨款,用于日本东北地区的赈灾复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再过三年,今年56岁的严浩就迎来在日本生活工作的第四十个年头,他喜欢用“十年一梦”来概括他的人生经历。第一个十年,他用科研为创业打下牢固根基;第二个十年,他创办EPS公司,开拓日本CRO事业;第三个十年,他成为亚洲的行业领军者,创建日本中华总商会,用实业回馈中日两国社会。



图片说明:严浩与2018年日本中华总商会迎春会合影


如今,他正努力追逐第四个十年梦想:用过去的成就和积累,来反哺故土,与中国共赢。他经常穿梭于中日两国之间,把日本的产品、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回到中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