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诚齿科印象——访在日中国人牙科医生黄士麟

作者:林祁 文章来源:新日本华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2 10:20:2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平生最怕看牙科,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你的命”嘛 。友人小毛偏偏兴高采烈地来邀我去牙科。

适逢休息日。什么地方不能去?去牙科!我说。

你写在日中国人,什么行业的都有,偏偏缺了牙科医生。小毛说。我带你去采访中国人在日本正式开业的第一家牙科医院。虽然在日本的牙科医生有台湾出身的,但作为大陆来者,这是第一个。

值得高兴的第一个!我顿时来了兴趣。

这第一家中国人开的牙科医院坐落在名古屋市中区上前津的车站边。崭新的大楼,明亮的玻璃上印着鲜明的大字“诚齿科”。日本的牙科医院多数以医生的姓命名,诸如田中、村田、神田等等,而以医生的心意:诚心诚意诚实……命名的独此一家。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这“诚”字可谓正也。

“诚齿科”于年底刚刚开张,大厅里数盆兰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院长笑容可掬地迎上前来:一身洁白的棉布大褂,一头乌黑的天然卷发,很精干的一名中年汉子。

他本名黄士麟,1960年生于黄浦江畔。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口腔科医生数年。1990年东瀛,从学日语到攻读博士到获得博士学位,真是甘苦寸心知。但我所不知的是,和我们这些文理科博士所不同的是,走这一条路的人仅仅持有“博士号”还当不了牙科医生开不成牙科医院,而必须考“资格”——这是日本一种极其严格的考试,哪怕你有一手好功夫,若不考下正式资格“英雄就没有用武之地”。而要通过考试可谓“过五关斩六将”,那些“将”都是老资格老牌子的老名医呐。所以过关难,而对在日中国人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黄士麟的大学同学中来日本留学的就有十几个,而多数人取了学位转道欧美国家从医去了,因为日本存在严重的排外现象,且不说日本的国际化还只是挂在嘴上,落在表面,而仅仅说日本的牙科现象本来就属“僧多粥少”,哪轮得你外国人来“抢饭碗”?因此,现实是严峻的,可以说中国人要取得正式的牙科医生执照还没有先例。

黄士麟不怕辛苦,不怕付出最大的代价,却最怕没有结果,哪怕考得再好也不批,因为外国人没有先例啊。

你不是办了“归化”有了日本国籍日本名字吗?我问。看来又是一个“归而不化”问题,归了日本籍也化不成日本人呐。

可不是嘛,黄医生说,我不可能更改经历啊,不可能在日本重读牙医本科。日本的大学本科要读六年,我们只读了五年。不过,我大学毕业那年就已经拔过一两百个牙,练出一手功夫,而这在日本则是不可思议的。日本医生在考下正式资格之前是没有资格动真“刀枪”的,只能在假牙上练手劲。

因此黄士麟(冈本士麟)一考下正式资格,就马上开牙科医院。当我躺在手术椅上让他治牙时,我不再害怕疼痛。他的手是那么的轻柔,竟让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此刻,给他当助手的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和他是大学同学,但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忍痛弃医从商。只在休息日过来帮忙。

夫人姓褚,一个少有的姓,令人难忘。小褚是个漂亮的上海姑娘,长得文文静静,上大学时不知为什么选择了牙科。他们的女儿因为怕血,就是不肯继承父母这一行。而小褚是不是干一行爱一行我不得而知,却知她爱老公干这一行。她身上有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当我们夸她时,她只是淡淡一笑,没办法,坚持干这一行太难。这不,刚开业欠了一屁股债,我有空就过来“义务劳动”。

据说在上海一个牙医要对付一万个病人,治都来不及。而在日本,牙科之多已超过需求,牙科已进入治疗为主的阶段。换句话说,是病人选择医生的时代了。

在这一严峻的时代,你以什么竞争以什么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不无担心地问。

黄医生笑着指指小毛夫妇指指我,靠你们这些朋友呀!不由想起中国老话“天时地利人和”。心诚则灵。“诚齿科”有祖先的传家宝,又有日本先进的科学仪器,能不成功吗?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