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透视在日华人思归现象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 8:51: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要说特点,我说是大家都有一种‘病’,这种病就是口中老说回国,心中老想回国,谈起回国兴致勃勃,实际上却又举棋不定,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国。这就是我们这50多人的最大特点。”
高健是一家日本公司中中国人部门的“头”,手下可谓猛将如云,毕业于中日名牌学府的中国人博士、硕士达50多人,均是公司里的骨干中坚。工资收入、社会生活也均呈稳定状态,但谈起这些中国人社员最关注什么,有什么特色时,高健却语出惊人:“现在的工作是拴住了人,却难拴住心。公司里中国人到一起聚会,‘张三你怎么又来了,你不说回大连吗?’‘王二,你说上海好,你怎么还没走啊?’这些调侃话,已经成了问候用语,不需要回答,只需要‘反击’,因为在这里,大家心领神会,每次相聚都会谈起上次没有谈完的回国的话题。”高健笑称,这是“大家犯了一种‘思归病’”。 其实像高健他们公司的华人社员一样犯了“思归病”的在日华人并不少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中日经济合作的日渐紧密;随着各种各样的中国风中国潮在世界各地的频繁涌现;随着功成名就的海归事例被媒体的不断描述、放大加光;同时也随着在日本日久思乡,有人渴望立业,让人生增值,有人渴望稳定,让生活里有亲人朋友的温情,种种信息、愿望和冲动,都让人们在内心深处把一个念头不断重复、强化,那就是:回国。 但从想回国到真的打点行装登程上路并不简单,工作、安家、孩子的教育,种种现实的难题又接踵而至,迫使很多华人不得不又放下了刚刚抬起的脚步。但这种思归的煎熬,却像一支缠绵悱恻的小夜曲,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在心中流淌,在耳边回响,成为华人群体中颇为普遍的思归大潮。 话归国,寻找圆梦的舞台 颜涛是日立制作所国际网络事业部中国市场副总监,不到30岁的年纪,取得如此成就在论资排辈严重的日本大公司里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但这并没有拴住颜涛的心。和朋友聚会,与家人闲谈,颜涛都是谈回国谈得最热切最起劲的人,而且国内来日招聘的大会小会上,也能频频见到他的身影。对此颜涛表露了自己的心曲:“在日本,你若不入日本籍,基本上很难进入企业中高管理层,即使入了日籍,由于中国出身,到了一定程度也就停住了发展。而中国现在正是网络事业蓬勃发展的最佳时期,若能回中国本土发展,不仅可以工作在家人朋友身边,而且可以说是‘海阔任鱼跃,山高任鸟飞’,只要你有本事,尽可以有发展的舞台。”抱着这一想法,颜涛也就成了国内人才招聘市场上的常客。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着一定的距离,颜涛的应聘并不顺利。“国内的招聘要求太过苛刻”,颜涛总结。尽管颜涛有东大硕士的学历,有在日立工作的经验,但对方却并不满意,要求条件一高再高。好容易有了中意颜涛的单位,而条件又谈不拢,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颜涛回国工作的计划还是“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履历书的书面上。”颜涛也就成了“思归族”中最活跃的一员。 徐有才的朋友最常问他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时间回大连?”原因是徐有才说回大连已经说了快五六年了。回去的行动还是只闻风不见影。而徐有才也总是“表决心”,“我想回国,尽快。” 徐有才现在在一家中小型的IT会社里搞营业,从到日本留学那一天开始,学成回国干一番事业就是他的奋斗目标,毕业时他想回国,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己干,又缺少门路和本钱,就选择了在日就职。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了3年,他感到公司的运作方式他这一层的,他都学会了,而再高一层的一时也接触不到,按部就班地呆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就毅然辞了职,到一家中小会社搞营业。这时国内朋友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他回国的心也就一天比一天迫切,但几次回国考察却发现国内的情况比他想的要复杂得多,大公司招聘,要博士毕业,要学士毕业的则严格限制年龄。只有学士学位,又已过了35岁这个槛的徐有才,虽“有才”却没有用武之地。痛定思痛,徐有才并没有死了回国的心,现在他的计划是,边工作边找机会,有了好机会就回国,没有机会就攒钱,准备以后用钱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这样徐有才成了铁杆“思归”一族。用徐有才自己的话说,“要回国这杆大旗我打了五六年了,现在还是骑驴看账本,边走边瞧。其实就是一句话,想回国,是想比现在好,想有一个更好的创业舞台,不是为回国而回国,因而在没有更好的出路之前,并不会急于回国。”现在连徐有才自己也不知道“要回国”这杆大旗还要打多久。 话归国,感受逆文化冲击的迷惘 常常随着回国的话题而被华人们谈起的还有它的孪生话题──回国后的感受。“回国后和朋友一起聊天,我感到自己像个下里巴人,国内的发展太快了,我已经跟不上了。”“我在日本一向很中国,可回到中国,朋友们却觉得我处处很日本。”对于自己曾经那么熟悉的中国文化,还要重新适应,这是很多在国内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在日华人谈得最多的话题,也成了很多华人回国前踌躇不前的无形壁垒。 博士毕业,在一家日本著名企业做经营企划的张雪梅小姐对此感触颇深。 张雪梅来日7年,博士毕业后到一家著名日企工作,2年后被派到中国分公司做管理职。初时张雪梅高兴极了,重新回到中国,熟悉的语言,地道的中国菜,便宜的物价,都让她心花怒放。“半年之后,我感到了自己和同事间的差异,感到自己有了问题。”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