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8日第223期报道了日本新华侨华人会组成的旅日新华侨华人代表团在访中期间,积极为“在日华人子女的教育难问题”向有关部门“鼓”与“呼”的消息。他们的呼请,既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在旅日华人中激起强烈的反响。
自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纷纷涌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海外华人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奔赴海外的华人,是国家的重要财富,重视海外人才,是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坚持的方针。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的有关政策,毕竟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迅速跟上形势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地华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有关政策,只能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在试行错误中逐步前行。当年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培养费赔偿问题、海外华人第二胎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国内报户口等问题,均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
在“华人子女教育难问题”上,国内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有自己的考虑。未能加入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的子女,所持的毕竟是中国护照,如果给予留学生待遇,那么,就涉及到一个对“留学生”的定义问题,还涉及到一个国民“平等”的问题。但是,从更开阔的、更高的平台来看,“华人子女教育难问题”,涉及到海外华人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切身利益。最能体现出国家将海外华人放在重要位置的国策关怀。另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认识到:新一代华侨华人子女接受华语教育的环境,不可能与国内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他们在多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成长,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即便他们不能完全享受留学生的待遇,但在有关招生问题上,国内完全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政策。
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向全球推广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精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布点发展时,我们更不能忘记海外现有的一些正规中文学校的存在。承认这些学校的学历资格,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在能量,是理所当然的选项。
还需要指出的是,海外华人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迅速有效地反馈到国内,这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政策的制定,涉及的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机关的问题,光靠海外华人单兵作战的、个别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光靠驻外使馆这一条通道来解决问题,既增加了使馆的巨大工作压力,亦有沟通渠道过于单一之感。本次日本新华侨华人会访中团直接向国内有关部门反映在日华人的现实苦恼,这是在日华人以成熟的姿态发出的团队声音,这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条与国内积极交往反馈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这种团队的声音更有力、更具临场感、更能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可以说,日本新华侨华人会为在日华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同时也凸现出在日华人社会的日益成熟,这种与国内良性信息反馈互动局面的逐步形成,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可喜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