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1972年生,从日本一桥大学法学专业博士毕业后,选择到深圳大学工作。在他看来,80后的海归比他们那一代出国留学者幸运,因为改革开放多年了,国人出国前对国外有了基本的认识,国内外落差也缩小了,因此更能适应国外的生活,融入国外的社会。但是出国和归国的功利性更强了,目标更加具体了,因此回来以后感觉不适应的程度反而更大。彭勃说,自己和80后的海归们沟通没问题,但看问题的视角不太一样,“我感觉他们还是有依赖,希望获得特别的认同。”
而作为高校学者,在谈到海归族群时,彭勃认为,更值得这个群体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海归被边缘化了,“本土化和权力中心化现象严重”。他认为,目前的海归群体,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浪费,海归基本上没有足够的社会话语权,从海外归来后,变成了不了解国情、不听指挥、孤芳自赏的代言词,实际上被社会忽视了。“海归也许本来不能等同于社会精英,但至少接触了多元的文化,现在却不能发挥这种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力,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出国者开始衡量投入和产出,就意味着价值观单一化、货币化。”
在彭勃看来,从60后到70后再到80后海归的进化体系,应当有两种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社会对海归认识的进化,即从单方面的羡慕和追捧,到认识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和人才价值。另一层面则是海归们自身的进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海归们也要适应现实社会,对于中国的海归来说,要扩大自身的话语权,主张自身的价值观,争取与主流社会碰撞的机会,同时不放弃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从这两种层面来看,彭勃认为,第一种层面的进化,深圳在80后族群崛起后,已经基本完成,但另一层面,则依旧任重道远。甚至于,受到留学功利化和留学经历、过程、背景以及动因不同的影响,今时今日的80后甚至90后海归,究竟能不能承担起这种层面的进化,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