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粤商做贸易居多
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随着日本国力超过中国,粤人已无新技术可向日本人传授。明治32年(1899年), 当时的社会流传一种谣言,就是大量中国劳工的来日会使日本人失业。日本颁发法令,中国人被限制在居留地内从业,只能从事 “三把刀”行业,即裁缝、理发师和厨师。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横滨中华街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岁时跟随父母从顺德到横滨谋生的85岁老人胡杰富回忆,由于旧式砖房屋密集,以至房屋倒塌、烧毁,多数华侨丧失生命。幸存者前往神户、大阪,有的甚至回广东、上海避难。一时间,横滨的华侨激减到200余人。在中日战争打响之时,大批在日华人更是举家回国。
自日本战后重建至今,越来越多的粤人选择到日本留学定居。祖籍增城的神户华侨湛沛纶先生说,目前,老粤侨以做生意居多,例如神户的华侨主要从事贸易、涂装、菜馆等行业,横滨的粤侨主要开餐馆。
“现在粤商的经营范围更广,也有人去当医生。”东京广东会馆馆长陆焕鑫告诉记者,东京的老华侨多从事贸易为多,其中原籍广州的商人最多。
早期中华街开设有早茶
早期广州人对日本中华街的影响很大。胡杰富老人家旅居横滨已有80年,回忆起震后重建的横滨中华街,他对记者说:“中华街内具有浓浓的广式味道。每当过年期间,他都能在茶楼内吃到热腾腾的小笼包。”
“广东人习惯早晨去饮早茶,当时中华街好几家大酒楼全部都是广东人开的,从早上八点开始,就提供早茶,我印象很热闹。”胡杰富回忆道,当时横滨的中华街规模不大,仅有几家菜馆,有名气的全是粤菜馆,数得出名字的就有“万新楼”、“永乐轩”、“成昌酒楼”、“平安楼”、“安乐园”、“祖记”……为了招揽生意,每间菜馆都有自己的独家秘诀。
“万新楼每天七八点就开始供应早茶,虾饺、烧卖、肠粉、伦教糕都是受欢迎的点心。”胡杰富如数家珍地说道,“永乐轩每年八月初一开始卖月饼,买多了还送猪笼皮,小孩子很喜欢吃的。那里的猪肉包、豆沙包和莲蓉包都很有名,每逢礼拜六放学回来,我一定要去那里买包吃。”
除饮早茶,早期的中华街还保留唱大戏的传统。每逢“关帝诞”、“关平诞”的日子,中华街的居民都会到中华公立学校的空地上欣赏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