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上,前东京入国管理局局长坂中英德在东京港区赤坂国际交流基金内国际会议场举办了“让在日中国人成为友好之桥”的专题演讲。借这一机会,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坂中英德,就在日华人普遍关心的日本入管政策的现状、今后日本外国人政策的走向等问题,请他发表看法。
◆坂中英德在演讲。
坂中英德1970年3月毕业于庆应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同年4月进入法务省。历任名古屋入国管理局局长、东京入国管理局局长等要职,今年3月退官,目前出任脱北归国者支援机构代表和外国人政策研究所所长。
坂中英德在法务省出入国管理行政系统工作了35年。特别是最近的17年,他在打击中国人不法入国、不法就劳方面,态度特别“积极”。1988年发生的“上海事件”和1989年发生的“中国人伪装难民事件”,坂中英德均是站在“第一线”的现场责任者。
1988年11月,3万8千名中国人涌向日本驻上海总领馆,要求日方发放就学签证,这一事件引起中日两国政府高层的密切注意。坂中英德当时作为法务省的总括辅佐官,“旗帜”鲜明,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关闭所有不合格的语言学校。当时日本语学校的关系者强烈抗议,日本外务省和部分政治家也希望考虑到中日友好大局,要求至少发放2万张签证。但坂中英德不为所动,结果,3万8千份签证申请,绝大多数被拒签。
1989年,2800名中国人冒充越南难民,在九州等地陆续登陆,事件被发觉后,坂中英德再一次使出“铁腕”手段,将这2800名中国人全部强制遣返。
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最好年华献给打击外国人不法入国、不法就劳的“斗士”,就是这样一个每天接触中国人负面情报的日本法务省高级官员,在临近退休之前,开始向日本的普通民众大声疾呼:要把日本建设成一个给予外国人梦想的社会。坂中英德思想的剧烈“转型”,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坂中英德坦率地承认,他对中国人认识的真正转变,起源于2004年日本侨报社出版他的著作《建设给外国人梦想的社会》。在撰写这一著作时,他了解到这20多年来,有5000多中国优秀的留学生完成了博士论文,有500多在日中国人出版了1000多册日语著作,更有1000多中国人在日本的大学内担任教授、助教授和专任讲师。以国费留学生的身份来日的中国学子,目前活跃在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第一线,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财富。这一切,令坂中英德对中国人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就日本媒体过分渲染在日华人犯罪的价值取向,请坂中英德发表看法。坂中英德表示,在日华人的犯罪问题,其频度之高的确令人担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也未尝不可。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犯罪团伙,毕竟是极少数的人。在日华人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拼搏精神更值得大力宣传。如果这两方面均能如实公正地报道,那么,日本国民对中国人的看法将会有一个更好的转变。
目前许多华人抱怨,去东京入国管理局办理有关手续,等待3、4个小时不足为奇。就入管局服务方面的问题,坂中英德表示,东京圈内集中了很大比例的外国人,东京入国管理局虽然从大手町搬到品川,硬件设施有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外国人的需求。目前入管局过于偏重书类审查,这导致工作负担繁重、效率低下,而且在打击伪造书类方面也不见得有成效。坂中英德回顾在入管局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他坦承自己的工作一半是成功的、一半是失败的。这里面固然有坂中英德谦虚的成分,但对东京入国管理局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坂中英德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坂中英德强调,要让在日中国人成为中日友好之桥,他呼吁日本社会的有识之士(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经济界人士、记者等)与在日中国人社会的杰出代表定期举行对话和沟通,扩大交流和信赖,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首先要摆脱“同文同种”这种传统认识观念的束缚,在互相尊重对方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调整自己的作为。
坂中英德表示,要在日本建成“多民族共生的社会”、“平等开放型的社会”,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按照目前日本政府对外国人的行政管理这一套理念,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保证在日外国人和日本人享有同样权利的认知基础上,才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这迫切需要日本在行政管理上有巨大的转轨和飞跃。
在日本越来越走向少子化的今天,吸引外国优秀的人才,建立与外国人共生共荣的开放社会,这已成为日本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目前日本的高层政治家,对这方面的紧迫感,显然还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对于这一点,坂中英德在接受采访时,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感。但他仍希望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日本各界人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酝酿出日本全社会关注和认真讨论这一问题的氛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