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留学 >> 华人生活 >> 正文
聚会活动形式五彩纷呈 在日华人年末社交生活忙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所谓“圈子”其实哪里都有,在日华人也不例外,而“高质量的华人社交圈”至少能帮助人们实现三个目的:一、信息的沟通;二、利益的互化,加入圈子就是为了实现1+1>2;三、实现精神性的满足,获得归属感。每年年末,各个圈子的华人都赶集似地忙着参加各类社交活动,而且随着这几年在日华人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些圈子更显得五彩纷呈。

  餐桌社交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毛泽东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不知是谁开始喊出了“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的口号,如今这句话也成了在日华人的口头禅。

  “民以食为天!”吃饭,不仅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吃饭,除了充饥,与什么人同吃,在哪里吃,早已是一个社交问题。

  华人社交就是请客吃饭这一点,在年末尤为明显。

  池袋是东京最主要的华人聚集区之一,特别是北口附近,多家物产店、饭店、中文书店、网吧的高度集中,更令此地有“东京中华街”之称。池袋成为新华侨们在难以适应的异国他乡生活的最佳场所,也逐渐成为新华侨的生活据点、约会场所、交流信息的空间。傍晚在这里侧耳倾听,可以在鼎沸的人声中听到中国各地方言。下班的新华侨和从学校归来的留学生边用手机和朋友通话边急急忙忙地赶往约会的餐馆。

  这几年随着华人的增多,东北菜馆、四川菜馆纷纷落户池袋,今年,中国国内的火锅连锁店“小尾羊”也落户于此,在日华人请客吃饭的“社交革命”可见一斑。

  据了解,从圣诞节至明年年初,池袋人气旺的中华料理店预约已满。

  “和中国人朋友吃饭,用中国话闲聊,是我缓解工作压力的休闲方式”。刘先生在一家日本大会社工作,平时难得用中国话闲聊,他提起在日本的社交生活时说:“我是主张吃的。跟中国人朋友社交,我没别的手段,只有一条--吃。吃着吃着就进入主题,就有话可谈了嘛,池袋的店我都吃遍了。”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日华人朋友聚在一起,襟怀坦荡,无话不说,谈兴趣,谈前途,谈理想,谈抱负,谈喜好,谈厌恶,谈个人隐私……

  年末,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等各类华人组织的聚会此起彼伏。

  12月9日,日本中国水墨艺术家联盟、社团法人日中协会等联合举办的纪念交流会在东京上野中华料理“蓬莱阁”举行。约80余名中日书画家出席了交流会。在二胡委婉的乐曲声中,中日书画艺术家们纷纷上台致辞,抒发艺术家们的万丈豪情,大家一起把酒论道,在日华人书画家还在现场即兴进行书画表演。

  如果说,在日华人画家以年长者居多,那么摄影爱好者组织“城市颜摄”则是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城市颜摄”最初是由几个年轻的华人摄影爱好者发起的,是一个专门为华人摄影爱好者设立的交流平台。

  12月15日下午,约三十多位朋友相约在新宿御苑练习摄影,晚上则聚集在一家中华料理店,讨论摄影心得。欢谈中,但听一成员高喊:“物以类聚,人以苟合。可俺本有心向明月,怎奈明月照沟渠,一陷不可收拾,只能告诫后生远离相机,珍惜生命!”

  据发起人莫萌介绍,“城市颜摄”成立一年来,已经组织多次户外摄影活动。“城市颜摄”组建目的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和有摄影爱好的人群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从组织的活动中寻找更多的乐趣。我们打出了“免费为在日华人摄影”的口号,因此也结识了更多朋友。

[1] [2] 下一页  尾页

留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在日华人成日本第一大外国人族群人数为64万8980人
日本小山市教委聘请能讲中文的教师辅导华人儿童
在日华人已成为日本第一大外国人族群
日本佐贺县医疗翻译成难题 华人积极担当支援者
日本神奈县华人可根据中文病历表到日本医院就诊
日本山梨县开设用中文等多种语言介绍升学信息的网站
日本大阪团体开设儿童课堂支援华人儿童学习
中国留日讲师池睿的死因是饮入海水后窒息死亡
方便在日华人静冈县制作中文版本的县内美食指南
日本面向在日华人留学生的服务行业渐成体系
扬州厨师活跃日本厨艺界 连开6家店
日本华媒发表第13届“华人学术奖”获奖名单
日本埼玉市为了方便在日华人引进中文报警系统
在日华人买房划算还是租房划算?
日本举行在日中国人问题研究会
不少日本企业看中在日华人这块广阔市场
在日华人将美容医院开进东京银座
在日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就学生人数已突破60万
为华人观众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导入中日文翻译系统
日本高田市为在日华人制作了中文版“生活手册”
旅日华侨代表出席第六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
在日华人男性发薪一周前钱包里的余额为592元人民币
中国川菜大师在日本
日本两家华人社团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在日本华人策划承办第30届“亚洲国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