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她居住的房间,记者的第一个感觉是:灰暗、糟乱。6帖大小的房间内,处处摆满了东西,几乎没有下脚之地。所有的家具上面,都蒙有一层厚厚的灰尘。看来,房屋的女主人没有心思收拾这本来应该精心收拾的一切。
或许有人以为记者过于挑剔,认为中国人在他乡异国疲于奔命,要为了生存、学业、工作而忙碌,已经无暇整理房间了。记者却以为:当一个人不愿意收拾自己居住的生活空间的时候,她(他)的内心世界里面肯定也有一个不愿意收拾或者说是无法收拾的情感空间。当然,有些属于家教不足、个人生活习惯的,就另当别论了。
席地而坐,有点像刨坑一样挖出一块地方,记者坐在榻榻米上听她讲述那逝去不久的往事。
●困境,迫使她改变初衷
在国内,她是学英语的。原来,她心目中向往的国家是辽阔的枫叶映红的加拿大。可是,在一次旅行途中,她与同车相邻而坐的一位日本姑娘用英语交谈起来。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交谈竟成为她日后来到日本的缘由。
2007年4月,她来到日本。那个日本姑娘的父亲很热情,说是为了报答她对自己女儿在中国期间的照顾,让她住在家中,并且不收取房租。她呢,学习上积极努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通过了日本语能力一级考试,第二年4月考入东京都内一家商科短期大学。
日本的短期大学一般为期两年,其毕业资格在中国不被教育机关承认。因此,无论从在留期限考虑,还是从毕业文凭考虑,中国留学生一般都对日本的短期大学避而远之。她自己说:“当时,我来日本的时间不长,对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太了解,只知道这所短期大学不用交学费,便报考了它。”
进入这所短期大学以后,她觉得自己应该独立了,一方面从日本人的家中搬了出来,租借了一处木造结构的房屋居住;一方面开始在位于东京吉祥寺车站附近的一个“居酒屋”内打工。
她自己承认,在“居酒屋”打工的时候,自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其原因是自己虽然通过了日本语能力一级考试,但上课的时候还应付不下来。为了学习,她不得不屡屡调整打工时问。
在日本生活“打拼”过的中国人都知道,她的这种工作方式是日本人不能够接受的。所以,在她为考试休息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又准备到这家“居酒屋”打工的时候,店长的回答是:“我们这里不缺人手了。要是想打工的话,我可以把你介绍到楼上的‘斯那库’去。”
她犹豫了。因为早在出国以前,她就听到了关于日本“斯那库”的种种并不光彩的传说。她也曾经发誓,不管经济上遇到什么困难,坚决不到“斯那库”里打工。但是,到日本以后,周围的环境不断冲撞着她那“决心”,眼前的现实是:不打工,就没有饭吃;要打工,其他工作一时找不到。
是环境改变人?还是人必须适应环境?她说:“别无它路,也别无选择。人家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偏要来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她点头同意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