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叶随丈夫来到日本。和那个时候许多东瀛的同胞们一样,先是忙于学习,后又忙于工作,转眼到了而立之年,进入了90年代,生活安定以后,我开始走入家庭,生儿育儿,相夫教子。生儿不难,而教子可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我有两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我对他们说,妈妈的语言就是你们的语言,这就是母语。那个时候他们小,也听话,教说什么说什么,让背唐诗就背唐诗,让念字就念字。慢慢地长大了,他们开始反驳我,说他们出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他们的母语是日语,而不是母亲的语言。我说你们在外边的母语可以是日语,但在家里就应该以母亲的语言为母语。他们说他们不能有两个“母亲”。
大儿子上了中学,考上了一所升学率还可以的中高一贯制的私立学校,开始了单程要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车通学生活。上了中学以后,他热衷于课外活动(部活)。每天早出晚归,早上晨练以后再上课,上课精力不够经常睡觉,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不在乎。而这个时候他也开始了家长说什么他什么都不听的反抗期。有时候我用中文说他一句,他会有十句日语等着我,而这十句当中有一半以上是那种中学生们常用的不怎么美的语言。我开始担心,觉得这样下去,儿子不但中文一个字不会念,连我这个母语也只是会听不会说了。更担心的是他可能考不上我所期盼他考上的大学。他上的虽然是一所升学率还可以的学校,但如果学习成绩不是名列前茅的话,很难考取日本的那几所好大学。
怎样能让儿子学中文,怎样能给儿子找一条回避竞争或减少竞争就能通往大学的途径,经过一番思考和了解以后,我想让他到国外去上几年学,然后再回到日本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那样的话他可以属于归国子女(我们已入日本籍),考试的范围和科目会减少许多。我考虑让他回国去读高中。利用初中二年结束的春期休假,我带他到中国北方城市的一所高中去看了看。
那是一所升学率很高、管理很严格的省级重点高中,无论校舍、体育馆、操场还是学生宿舍,都是很吸引人的。他看了以后同意去中国上高中。于是在初中三年暑假过后的9月1日,他比日本同级的学生早半年在中国上了高中。
我明白我们选了一条风险之路。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要靠他自己去适应。能否适应、能否顺利地读完三年高中,我这个做母亲的,心一直提着,不敢放下。刚开始时有语言障碍,他觉得学习很吃力,这一课刚跟上,人家又开始学下一课了。我鼓励他说只要能把中文学进去,课跟着大家往前走就是了,不要在乎班里还是年级里所排的名次。这样他慢慢的适应了下来,上高二的时候一次考试就通过了HSK的最高级(11级),并在当地外国人讲演大会上受赏。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高兴,大家鼓励他在国内参加高考,考不好再回日本去考也来得及。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主意,不妨可以在国内先考考试试,考得理想的话也未必一定要回日本上大学。我主张他把基点抬得高一些,报考他最想上的大学、最想学的专业。
有点没想到,也有点意外,他真的以理科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他自己很想学的专业。当他日本的同学们抓耳挠腮考大学的时候,他已经跨进了大学的校园。国内大学的校园里,自行车一辆,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生活丰富多彩,至少比起日本的电车通学来说可以不浪费时间。
现在儿子长大了,再过生日就满20周岁,今年要上大三了。放假回来时经常和我聊一些中国、日本、政治、经济、战争等方面的话题。我也给他推荐一些我曾经看过的喜欢的书。看这些书的时候,他会对我说,他是用日语来思考和理解的。前不久我看到了一本他上高中时的化学笔记,老师用中文讲的化学课他都是用日语加的注释。是的,他的母语是日语,中文对他来说还是外语。
不能说我帮儿子选择了一条成功之路,但可以说是选择了一条宽阔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