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外出打工成了很多中西部青壮年的第一选择,有人从农村到乡镇,有人从中西部到沿海,还有一批人,他们从中国到日本,然后分散在日本的机械制造业、建筑、服装、农业等各个需要体力付出的行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技能实习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外劳”。
一直以来,对赴日打工的技能实习生存在着“冰火两重天”的传说,一是流传于坊间,在日本打工工资很高,一年能存下十几万人民币,很多人出去三年回来就买房买车;另一种则是见诸媒体,每每被报道出来的,都是赴日技能实习生的各种悲惨经历:过劳、欠薪,甚至被性骚扰等恶性人权事件频发,简直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赴日技能实习生的状态呢?劳务输出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日本?近日,笔者采访了在对日劳务输出行业耕耘了近20年的河南金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日本部部长许光磊,为读者揭开一个真实日本的面纱。
一项“各取所需”的制度
从研修生到技能实习生,日本吸收外劳的制度已经有了近60年的历史。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日本很多企业到东南亚开设工厂,为了培养了解日本技术和文化的优秀员工,他们从海外建设的工厂里面招一批技术工人到日本学习,然后再派遣回国,让其负担起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当时这是作为一种培训的措施,称为“企业研修”,这部分到日本学习技术的人员,因此也被称为“研修生”。研修的时间从半年到9个月,后又从9个月延长到1年。
进入七十年代,日本本土用人成本上升,一部分企业开始以“研修生”的名义吸收大量外国廉价劳动力来缓和公司的财政问题。这被称之为“企业单独型”。
到了九十年代,面对本土低端制造业、农业、手工业的用人稀缺,日本本土的各行业联合会也开始为会下的中小企业招聘“研修生”,这种被称之为“团体监理型”。1993年,社团团体JITCO(国际研修协力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注册法人)正式成立,同时“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也伴随着该机构的成立而正式确立了起来。
技能实习制度一开始是2年(研修一年,技能实习一年),到1997年又延长到了3年(研修制度1年,技能实习2年)。2001年政策又有了变化,第一年研修,有一部分研修津贴,但不允许加班,第二年起技能实习,可以名正言顺地加班。
该制度的初衷本来是培养能够肩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重任的人才,让他们学习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技能、技术和知识的需求。但无论是研修制度还是技能实习生制度,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国际贡献的宣传目的,然而这项制度实际上基本是为了解决日本中小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目的。由于宣传目的和实际目的并不一致,所以在对研修生的权益保护上就经常有问题出现,更因为研修生不受劳动法的保护,造成研修制度下纠纷不断。
“旧的研修生制度下,确实有不少问题,日本也因此受到了国际人权组织的指责。2010年7月1日,日本颁布了新的技能实习制度,将研修的时间从一年逐步压缩到一个月,研修生第二个月开始下到企业后,变成了技能实习,和日本企业的正式社员一样适用于日本的劳动法律,原来研修制度下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许光磊介绍。
同时,日本在职种和管理方面也在改进。至2016年4月,日本可以接受技能实习生的职种已经增加到了74种,133类,而且是每隔几年就扩大一些。从监管方面,日本政府正在考虑采用“外国人技能实习机构”整合相关机构,赋予其执法和监督的功能,对企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能有效地保护劳动人员。
针对日本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再加上日本2020年要举办夏季奥运会,2015年日本政府允许建筑行业实习生作为外国人建设就劳者再次赴日就劳两年或三年,同时还要扩大涉及到的职业范围,首先就是目前人手最不足的介护业(即养老业)。
中国曾是赴日劳务输出主力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日关系正常化后就一直向日本派遣研修生,在近30年间,曾一直是赴日劳务输出的主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为了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将本单位的骨干力量派到日本进行研修。“那时是真的研修,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他们学成归国,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许光磊说,那时候要争取到一个赴日研修的名额可是非常不容易。
但随着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以及国内各种劳务输出的便捷,赴日研修和技能实习“修”和“习”的内容趋于淡化。
据日本法务省统计,外国技能实习生逐年增加,2008年突破了10万人。截至2015年底达到192655人,比上年底增加14.9%。一直到2015年,中国都是赴日劳务的最大输出国,比如,2014年在日本滞留的外国人技能实习生大约有16万人左右,其中中国人有10万人,占69.1%。紧随其后的是越南、菲利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但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赴日劳务的吸引力下降,日本随即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人力成本更加廉价的东南亚。2016年,越南籍的技能实习生首次超过中国。
不过,从数量上来说,中国劳工的数量仍是处于高位,我们国家劳动力的素质及勤劳肯干的品质等,仍是东南亚劳工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优势。这对国内的劳务派遣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赴日打工到底能赚多少钱?
很多国人关心,辛辛苦苦漂洋过海到日本打工,到底能赚多少钱呢?真的能三年买房买车吗?
“影响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行业、地域、工种,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汇率。”许光磊说,“但从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在日本工作三年,存下20到30万是正常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日的研修生每月能赚五六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三四千元,但当时国内工资普遍每月只有几十元几百元,这里面有巨大的剪刀差,出国打工成为发家致富的理想手段。那时候流行的是,内地的劳动力到沿海打工,沿海的劳动力到国外打工。
“我们公司最早到日本务工的那一批劳务都赚到了钱,在国内一年只能赚几千块钱的时候他们拿到了近10万元的年薪,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笔者一位在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做赴日劳务的朋友也深有感触。
汇率对收入的影响也非常大。2008年到2009年汇率高的时候,10000日元兑800元人民币,那时候日方有订单的话,应募人员非常多。在日本工作三年到郑州市买一套100多平的房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在许光磊看来,普通老百姓看待收入问题至少还忽视了两点:一是长远的眼光。老百姓多看眼前的利益,比如800元汇率的时候到日本务工很挣钱,但出去三年后,汇率下降,有可能达不到他们的预期;现在汇率是600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三年后汇率上涨的空间可能会比较大;二是忽视隐性福利。日本政府修订了技能实习制度后,实习生适用于日本的劳动法,劳动法规定的所有权益实习生都可以享有,企业也必须按照日本法律规定为实习生缴纳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比如有了健康险后,医疗就受到了保障,医疗费用可以报销70%,个人只需负担30%,如果实习生还加入了一些补充的保险,基本上能达到全额报销;交了养老保险,实习生回国后基本上可以全额申请返还,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类似这样的判断,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有意识,这就需要专业的劳工公司来宣传和推广了。
这些疑问,你有吗?
中国劳工在日本扛尸体吗?
有不少朋友曾说,中国劳工在日本做的都是很低端的工作,比如扛尸体、刷盘子,甚至在动物园里穿着虎皮扮老虎,一趴就是一整天。
许光磊说,研修制度和技能实习生制度都不允许非法打工,只能在当初申报的企业工作,不能换行业换工种。出现上述事例的,可能会是两种原因,一是早期的留学生,他们在日本打黑工;另一种则有可能是研修生或技能实习生脱离了企业的管理,出去打黑工。
“如果是打黑工,那他们涉及的职业就广了,但同时也意味着自己放弃了合法的权益。”许光磊说,很多劳工在日本确实是做体力工作,但从需求上说,日本企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一直不断,比如据日本厚生省估计,到2025年,日本将产生38万护理人员的空缺,人手严重不足。增设“介护福祉士”在留资格后,在日本取得护理行业资格证的外国人可以在日本国内养老院等设施从事护理工作,待遇也相对来说比一般的农业、制造业要好。
在日本务工没有人身自由吗?
很多咨询到日本务工的人会问,日本企业会管得很死,工作之余不能外出,会失去人身自由吗?
许光磊说,这也是一个大大的误会。其实实习生只要完成正常的工作,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当然,假如你需要到另外的城市去走亲访友,也需要和负责管理的中方或日方人员打个招呼,让他们知道你去了哪里。
而对于在日本生活的语言关,一般劳务公司都会在出国前进行3个月左右的培训,基本具备问候、寒暄、购物、就医等沟通能力,到日本后,半年左右基本生活语言关就能过,也不存在因为语言不通没法出门的事。
中日关系会否影响工作吗?
中日关系此起彼伏,波澜不断,会影响在日本的务工人员吗?
许光磊说,中日之间老百姓对政治的态度差别不小。“从我的观察来看,日本的平民对政治的关注度远没有国人那么高,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他们对国外的事情关注度并不高。”因此,中日之间政治风波对于在日本务工的人员来说,事实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类似的传闻还有很多。因为很多时候媒体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负面新闻上,导致国人对赴日务工误解不少,兴趣和热情不断下降。但在许光磊看来,无论是从历史层面研修生对日本技术的学习,还是当下纯劳务时代赚外汇,赴日劳务都功劳不小。
“劳务人员出国第一目的当然是提高收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外派经历,以及对回国人员的跟踪,我发现在国内有一定正能量,努力上进的孩子,到日本后,不仅仅是赚了钱,还有超越金钱以外的经验和个人思想意识的提高。这是劳务输出金钱以外的社会意义,这个行业还需要更多老百姓进行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许光磊说。
(本文转自:秦朔的朋友圈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