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留学 >> 华人生活 >> 正文

陈轶凡:在日本做律师的日子

作者:刘琦  来源:jcrb.com   更新:2019-4-24 15:35:56  点击:693  切换到繁體中文

 


陈轶凡


日本东京比北京早一个小时,北京时间11点在东京接受电话采访,让北京世泽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陈轶凡觉得很舒服,在时间上也更加游刃有余。其实在北京时间早晨七点,他就已经拟好了谈话的大致内容。


2014年12月1日,陈轶凡在东京注册成为外国法事务律师,从此开始在日本从事法律服务。从那时起,在东京与上海之间往返奔波,不断在两种文化中转换角色,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四年多的时间,他逐渐开始融入日本生活,而日本文化对他的影响,也远远不只停留在律师工作上。在他看来,这几年间,人们对在中日两地从事法律服务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质疑,逐渐变得接受和认同。


只有跳进这条河流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它


1993年4月,陈轶凡去日本留学的签证得到批准,成为赴日留学大潮中的一员。这一年,香港乐队Beyond主唱黄家驹创作发布了《海阔天空》,通过歌声表达赴日本发展的艰辛和对理想的坚持。


那个时代,出国留学是许多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在办理签证手续期间,陈轶凡就已经着手学习日语。到日本留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叫就学,想拿到“就学签证”,需要先经过两年的语言学校学习,然后考试进入大学后,才可换成“留学签证”。而语言学校的学费折合成人民币大概需要两三万元,大多数家庭都承担不起。


因此,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陈轶凡一个班级的同学,没有几个人认真读书,大家都在打工。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00倍,由于中日收入的巨大差距,大家都很珍惜在日本挣钱的机会。所以在日本,不读书是很正常的,不打工的人却是可耻的。


有大半年时间,陈轶凡在横滨中华街打工。横滨是中国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大家都愿意信息共享,需要工作会有人帮忙介绍,这种互助的文化氛围特别好,或许都处于生存的边缘,所以很容易聚在一起抱团取暖。


陈轶凡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工作站立时间太久,疲劳过度之后脚后跟疼到走不了路,当时领班是一个日本老太太,抽烟很厉害,对他说:“既然上班了,就不可以出工不出力。”完全没有因为他是伤员而照顾的意思。而他也就这么一瘸一拐地在大堂做服务生。


只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才有机会生存下来,而能够在日本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去日本的第二年,陈轶凡才有了固定的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7点至12点在一家海鲜工厂工作5个小时,下午1点至5点在语言学校学习4个小时,5点30分至晚上10点30分工作5个小时,周末还有一份工作。


从1994年到1995年,陈轶凡都是这种忙碌的节奏。在中华料理店刷锅的时候旁边放着单词本,利用片刻间隙时间来背单词,在结束语言学校学习之后,他考取了三所日本的大学,后来选择了以法学部为金字招牌的中央大学,并且自己支付了报考费用以及第一年98万日元的学费和入学金。1995年暑期回家,陈轶凡给家里带了很多日本生产的电器设备。


进入中央大学,除了打工学习之外,陈轶凡还参加了留学会活动,担任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会长。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沟通解决不了的,要学会去了解一种新的文化,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只有跳进这个河流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它。


比如在日本打工,基本上都是朋友推荐,需要雇用双方的信用作为保障。陈轶凡大四时接到一份工作,看管一家商业旅馆,一共只有24个小房间,一个人值班就可以应对,下午6点开始上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10点结束,中间可以睡4个小时,工作内容就是给客人结账,接电话,开开门,其他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


一个人看管整个店,是大学前辈推荐给陈轶凡的,工作强度不大,但是责任重大。“其实很多时候,一份工作结束之后,我也会考虑将这份工作传递给谁比较稳妥,每份工作都很宝贵,不仅会影响别人,也会影响到自己,介绍人不仅要承担介绍的责任,还要承担被介绍人工作是否尽责的责任,你有信用,介绍人也会有信用,通常信用的积累也是在平时做事中叠加起来的,这是日本很重要的一种文化。”


4:30起床,早上10:00结束工作


2014年,陈轶凡作为世泽所日本办公室筹备组代表,开始在日本从事律师工作。


据陈轶凡介绍,通过日本法务省的批准,在日本律师协会登记成为外国法事务律师,是外国律师在日本合法执业的前提,并且原则上只能在其登记获得资格的外国法范围内从事法律事务。涉及国际仲裁案件,则不论以何地法律为准据法,外国法事务律师均可以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来参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外国法事务律师不能办理日本的法院、检察院以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各种司法或行政程序。


在这些条件约束之下,为了能够将世泽所的业务在日本市场中打开局面,除了自己的专业法律服务能力之外,陈轶凡还与日本本土律所进行了合作。他介绍说:“2014年,世泽所和日本虎门中央法律事务所达成了共识,建立了中日两家律所战略合作关系,并迅速发展成立了外国法共同事业。”


在外国法共同事业的支撑之下,陈轶凡的工作从每月往返一次日本的频率,到后来每月数次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为了方便出差,陈轶凡在东京租了一间公寓,也将自己在日本的工作逐渐稳定下来。虽然有着不错的开局,但是在进入日本本土从事律师工作之后,也会面对日本律师界一些怀疑和抵触的声音,这也让陈轶凡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


“只要全力以赴,就会得到回报。”陈轶凡说道。从日本著名劳动法律师高井伸夫先生身上,他更加肯定了这种想法。2014年年底,陈轶凡坐新干线准备去大阪,入站后有一个书店,书店里面放了一本高井伸夫先生写的《早上10点结束工作》这本书,买了一本就一路读完了。“虽然是一位70多岁的长辈写的,但是他的整个理念都非常超前。比如高井伸夫先生提倡4点30分起床的人生,当时我正在烦恼冬天早晨六点起床是不是太早了。”


高井伸夫先生是著名的劳动法律师,办理过400多件企业裁员案件,经历了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裁员,直到八十多岁他还保持有工作的激情。“后来我去见了高井伸夫先生,得知每天早晨4点30分起床真实存在于他的生活状态中,他也给了我很多鼓励。”陈轶凡说道。《早上10点结束工作》这本书,不只是谈到起得早的问题,更多的是教会他如何工作,高井伸夫先生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律师工作本身,他更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因此,这本书被看作是律师终身执业的宝典,不停地再版。


深受这种文化感染的陈轶凡,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能让自己处于舒适区”。


那些失败的和成功的


2006年,陈轶凡曾经有过让客户很不满意的失败经历。“客户公司里的一名员工被查出学历有欺骗隐瞒的行为,我接受委托和这名员工谈判,目标是劝退这名员工。当时的我,自认为铁证如山,没有想到员工就是不解释,不接受,因为交涉无果,客户让我离开了。因为这次的失败,这个客户之后再也没有委托过我工作。”


这个案件的失败让陈轶凡反思自身,他错误地站在道德高度,以正义的化身去压制员工,没有从员工立场换位考虑他也是有血有肉有面子的一个主体,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伸张正义的。


一名律师成长为一个合伙人,总会有这样一个尴尬的失败案例,但一定也会拥有一个难忘的成功案例,可以支持他在迷茫困难的时候继续在律师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陈轶凡回忆:“2007年7月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上海和客人一起吃午餐,突然接到客户的求助电话后,立刻马不停蹄奔赴河北省某地进行现场应对。那是一个800名员工罢工的现场。当时有员工代表说:买不起猪肉,三年没有加工资了,给我加工资!但是面对员工提出的千元以上的加薪幅度,企业只同意一个小小的两位数的零头,差距巨大。”


?当时陈轶凡只有36岁,他满腔热情、废寝忘食,工作了整整 6天,才给这场危机画上了句号。其中有一天他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一天一夜,在给客户的请款书上只记录了23.5小时的工作时间,客户却说:“陈律师,我们那天一起熬夜工作了一晚上,应该按照24小时的时间来计算工作时长。另外还有一笔你回上海参加其他客户会议的来回交通费和工作时间,因为我们一直都需要和你保持联系,这些都由我们来承担吧。”因为全身心的投入,获取了客户深深地认同。


这些挫折和失败的经历,让陈轶凡变得更加沉稳,也让他能够在日本顺利度过难关。他慢慢熟悉了日本文化和法律服务市场,也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贯穿于工作当中。


让陈轶凡感触最多的还是日本的律师行业,包括律师社会责任和律师行业服务体系,这两点也贯穿了日本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为什么日本律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他的答案是:“日本律师的社会责任比一般行业更重一些。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律所,他们会提供更多的个人法律救济。在一些纠纷调解案件中,日本律师不会因为你是个人,是弱势群体,或者是外来游客而对你另眼相看,他们会站在法律的角度,公平公正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而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崇尚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尤其是规模在四十人左右的一体化运作的律所,通过律所组织化运作,迅速提升案件处理速度。从这两种体系中,陈轶凡说,“我们外国法事务律师也会受到这种执业精神的感染”。


在陈轶凡看来,不管哪个方面,究其关键都是个人信用。在日本做律师,他是以个人名义作为自营业纳税人主体进行登记的,每个月缴纳4万多日元的律师协会登记费。在日本执业的自由度比较高,同时也存在着个人信用度的高风险,作为外国法事务律师,需要了解日本对日本律师以及外国法事务律师的管理,涉及的相关规定有一千多页的内容。日本律师的个人口碑、形象和社会地位,都是与个人信用体系捆绑在一起的,只要个人信用体系高,客户一般不会更换律师,甚至还可以接到同行律师推荐过来的客户,这种信用体系,是根深蒂固在日本文化里的,保障了日本法律服务市场乃至整个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秩序。


对于这一点,陈轶凡有过亲身经历。他曾经接受过日本当地媒体的采访,媒体将他的身份称为“辩护士”,但是辩护士是专属于日本律师的称呼,用在他身上违反了日本法律的规定,会受到律协纪律委员会的惩戒,后来他及时在网站上发出更正启事,这件事情才算了结。


在文化交流中重新铸就自我价值


如何更好地融入日本法律服务市场?这个话题让陈轶凡表现得很激动。


他有一个通信行业的客户,想在日本打开新的市场,外国企业想要与本土企业进行竞争,必然会遇到日本法律的适用问题。他说:“最常见的就是劳动关系,从员工招聘开始,需要和人才中介公司签订中介合同,向应聘者发出内定录用通知,解雇时候的补偿规定,都和中国的法律实务不尽相同。中国经营者从熟知的中国实务提出观点,要让日本律师理解这些观点,就要从中日对比的角度解释。针对微妙的不同点,也同样需要在中日对比的角度,向客户说明情况。”在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时,外国法事务律师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陈轶凡处理过一起竞业协议纠纷案,企业高管带着核心人员跳槽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并不断通过跳槽者挖这家公司的优秀员工。面对这种案子,陈轶凡首先想到的是从竞业协议内容入手,在了解日本对竞业协议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全力在日本法允许范围内,取证“挖角”行为的事实,这些工作需要积极与日本的外部机构联合。他介绍说:“因为本案涉及人员众多,针对跳槽者是日籍人员的情况,应对也有所不同。比如说针对日籍人员,一般会比较回避法庭纠纷,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强势的做法。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日本律师和中国律师互相信赖、全面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在处理这一类型的案件时,陈轶凡会与合作的日本律师一起同对方展开较量,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法律法规的参考,商量出比较好的应对方案,来挽回客户的损失。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经常与日本企业和律师互相博弈,刀刀见肉。这些经历,不仅让他的个人阅历和经验丰富起来,也能让他感受到自己在日本的存在感,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名跨国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陈轶凡是幸运的,他既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市场的发展,又可以汲取日本文化的精髓,不断突破日本的法律服务市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他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为客户服务的律师角色,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之下,他也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在跨国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自身价值,陈轶凡将之视为一种使命,在他看来,每个专业人士都是闪闪发光的珍珠,在中国和日本法律服务市场中,他就像是一条串起珍珠的绳子,用专业精神,跨越边界串起珍珠,在这种跨界过程中,一起变得更有价值。



 

留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留学:

  • 下一篇留学: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在日本的外国人数创新高 1年增

    中国人在日本买房常见问题FAQ完

    日本留学能换专业吗?怎么办?

    日本放宽移民标准:未来5年想吸

    日本语言学校开学时间及录取条

    在日本人间蒸发的这几年

    广告

    ·免费办理日本留学
    ·日本交流社区
    ·贯通留学改版
    ·最火日语聊天室
    ·日本留学信息
    ·了解日本文化
    ·日本娱乐信息
    ·日本留学免费办理
    ·日本最新资讯查询
    ·日语交流论坛
    ·日本时尚信息
    ·贯通广告合作
    ·日语聊天室
    ·日语交流论坛
     
    ·贯通留学免费办理
    ·贯通日本交流社区
    ·贯通留学改版
    ·免费办理日本留学
    ·日本留学免中介费
    ·最火日语聊天室
    ·在贯通推广
    ·日本留学免费办理
    ·在本站做广告
    ·日语交流聊天室
    ·贯通帮您去日本
    ·贯通广告合作
    ·如何免费去日本?
    ·日语交流论坛
     
    广告

    ·贯通日本全新改版
    ·贯通日本交流社区
    ·免费办理日本留学
    ·贯通日本语博客
    ·日本留学免费办理
    ·日本留学免费办理
    ·贯通日本留学改版
    ·日语视频学习
    ·贯通全新改版
    ·日语交流聊天室
    ·留学日本无中介费
    ·贯通广告合作
    ·如何免费留学?
    ·日语交流论坛